續前文....
咖啡可以客觀科學
咖啡可以主觀輕鬆
咖啡可以玄妙複雜

品飲咖啡的感官接受器
就是人的味覺、嗅覺和觸覺
這個就要視個人的敏銳度
一般來說平常吃比較清淡的
敏銳度會高於
平常都吃重口味如麻辣鍋的

而咖啡的味道
除了娜縮咖啡外
黑咖啡、美式咖啡、拿鐵咖啡
都算是比較清淡的類型
所以想要對咖啡風味
有敏銳辨識力的
就要注意個人的飲食習慣

在接受器接受到訊號後
就會傳遞到大腦
與大腦中的飲食記憶庫
進行對照後反射出食材
比如桃子、葡萄、茉莉花等等
飲食記憶庫內的資料
就要依靠每個人成長背景
日積月累累積而成的
通常生活區域相近的人
因為生活圈相近
就比較有機會有相同或相近的記憶
而生活的區域不同
就會有不同的記憶資料囉~

其實不盡然
對於原形食材通常不會有太大差距
比如美國的蘋果到了台灣
就不是蘋果了嗎?
當然與台灣本土的蘋果味道會有不同
但都可以歸納在蘋果的類別中
不會說美國的蘋果
到了台灣就變成了桃子
或是其他水果

因為生活背景不同
對食材的認定容易有差異的
比較會是加工食材
比如奶茶~~
在台灣奶茶幾乎甜
但對蒙古人而言
奶茶是鹹的~~
這樣就有容易會有認知差異

談到這裡
可以再想想
別人的描述的荔枝
正是你的記憶中的荔枝水果
還是某種加工後的荔枝口味
還是你難以感受的荔枝型態

咖啡的風味會是
交集還是聯集

待續.....

 

聯絡我們留言
最近加入的商品
[購物車無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