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古稱八里坌山、興直山、橫直山、淡水山,據正式文獻記載最早稱觀音山始見於清咸豐年間,但後於一只乾隆元年(1736年)長開立開墾獻山埔地契中,便已提及【觀音山】,至於名稱由來有下列幾種說法:
(1)像觀音的山 山形像獅子的獅頭山,山形像觀音的就稱觀音山,但到底從哪裡看?有人說從淡水、士林北投、台北、新莊板橋,各種角度,最遠的說從大溪看也很像?有人說是側躺?有人說是朝天?若是朝天?朝南?朝北?也都有人說,這應該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吧!千變萬化!只能說佛在汝心中,怎麼看都像!
看出來了嗎?有沒有看到眼睫毛?陽明山遠眺
陽明山遠眺 北投農禪寺遠眺
新淡水球場 關渡虹橋
文化大學遠眺-攝影-吳嘉龍
(2)拜觀音的山 凌雲寺1736年恭奉觀世音佛祖,西雲寺1752年恭奉觀世音菩薩,凌雲禪寺1911年恭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都是恭奉觀音,若都是拜關公,不知是否會變稱關公山?
(3) 管陰的山 觀音山自從大陸移民台灣開始就慢慢成為濫葬崗,一樣是台北近郊的名山,命運大不同,就風水地理來說,人住的稱陽宅,祖先住的稱陰宅,所以戲稱陽明山都是有錢人住的陽宅所以稱是【陽明山】,祖先住的陰宅稱管陰的山【管陰山】
(4)留影的山 清代以來觀音山【坌嶺吐霧】是淡北八景之一,尤其是2-3月季節更迭之際,冷熱空氣造成濃霧,古代凱達格蘭原住民稱霧很濃,人走過會留下影子,所以稱這座山是【留影山】原住民語稱【管應】翻成台語成【觀音山】
(5)觀看老鷹的山 猛禽俗稱老鷹每到冬季由北方南飛避冬,春季北返繁殖,觀音山是台灣最後一站,91年開始由台灣猛禽研究會駐點調查猛禽有三十幾種,其中大冠鷲、鳳頭蒼鷹、松雀鷹是留鳥,常見的候鳥有赤腹鷹、灰面鵟鷹等,之後觀光局結合台北市野鳥協會及本會於4-5月辦理【觀音觀鷹活動】隨後賞鷹人士便稱這座山是觀看老鷹的山,也就是【觀音山】了
大冠鷲-攝影-吳秀琴
攝影-吳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