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楊奉琛





楊奉琛簡介--
景觀雕塑、光效雕塑、雷射藝術,凌躍於最前端的藝術使者

 

    1955年出生於台灣宜蘭,曾任中華文創學會會長、楊英風美術館館長,1991年以來先後獲得國內外公共藝術設計首獎與台灣燈會元宵主燈設計首獎等50多項,並獲Washington Smithsonian Science Museum U.S.A. 收藏『雷射藝術版畫』作品二件,擅長景觀雕塑、光效雕塑、雷射藝術。

 

    傳承其父一代雕塑大師楊英風在公共景觀藝術不朽的雕塑成就,在公共景觀藝術更畢其功。以中國的文化為底,打造流動著中國精神的現代藝術之作,而作品蘊含深遠內涵。

 

楊奉琛也是當代景觀藝術創作中著力頗深的當代藝術家。結合傳統與現代科技的雕塑藝術,在公共藝術領域創作上,積極探索內心的感動,用簡單的線條結構呈現無窮的自然力量,其創作的大型雕塑也為空間充滿流動的藝術風。

 

楊奉琛嘗試用敏銳的視覺和觸覺,重現寶島美麗富庶的山水景緻,並融入景觀雕塑、公共藝術、環境規劃世界中,十份的瀑布、玉山的雲海、澎湖的海洋、原住民的圖騰等等,都是楊奉琛與藝術的對話。

 

然而,人與藝術的對話,是一種感知。公共藝術的最高境界乃是『無我』之境,即藝術品與環境融合為一體。真正的美學藝術,其實就是一種雅俗共賞、兼容並蓄的修為。

 

公共藝術是使用各種不同藝術表現,包括各種材質的使用。楊奉琛在1980以後的創作,更趨現代意念,運用各種媒材創作生命系列作品,並結合科技藝術完成多年元宵主燈創作。公共藝術的創作,往往需時較長,這需要藝術家以無比的耐力去完成,並克服一切不可避免的難題。

 

然而,藝術品最珍貴的部分不是最後的成品,而是創作歷程中所發揮的想像力、思考力、描繪與架構至最後完成獨一無二、富獨創性藝術作品的過程。因此,對於創作,楊奉琛始終充滿熱情,保持赤子之心,並勇於研發,不斷挑戰未來。

 

 楊奉琛  1955年

景觀雕塑、光效雕塑、雷射藝術、庭園特殊造景 

籍貫  台灣宜蘭

 

學歷

200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藝術創作組畢業

1976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畢業

 

經歷

2012~台灣雕塑學會會長

2012~「擁恆文創園區」創意總監

2011 榮獲第52屆中國文藝獎章--『美術創作獎』(雕塑)

2006~2009 台灣雕塑學會會長
2009~私立開南大學駐校藝術家
2007  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兼講師級專技人員
2006  榮膺2008奧運景觀雕塑方案征集大賽組織委員會國際評委
2006  榮登台灣名人百科2006~2007(台灣2300位最具影響力的名人)
2005  雲林科技大學「公共藝術」專題授課
2004~2005  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藝術執行、評選委員
2002  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水及環境部顧問
1993~1995  台北市西門町更新促進會委員
1994  台北市都市更新審議委員會委員
1994  台大「公共藝術」專題授課
1978~1980  台大慶齡工業中心雷射實驗室研究二年授課
 

現任

中華文創學會榮譽理事長

兩岸和平文化藝術聯盟文創藝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南投縣政府縣政顧問

開南大學創意學院籌備處負責人

楊英風美術館--館長
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呦呦藝術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
木易國際藝術有限公司--負責人
呦呦(廈門)景觀藝術有限公司--負責人

 

收藏

2003 新竹市立玻璃工藝博物館典藏『顰動之間』作品

2002 中國北京‧國際城市雕塑藝術展典藏『易』作品

1990 高雄市立美術館收藏『軌跡大化』作品

1985  Washington Smithsonian Science Museum U.S.A. 收藏『雷射藝術版畫』作品二件

得獎
2011 榮獲第52屆中國文藝獎章--『美術創作獎』(雕塑)
2006 中國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城市雕塑設計方案征集佳作 --『扭轉乾坤』
2005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世界水域館公共藝術公開徵選首獎 --『海天一色逍遙魷』
2005 私立義守大學醫學教學大樓主題公園徵選--『人體圖譜』
2005 鳳山市道路槽化島景觀意象公共藝術公開徵選首獎
2004 2005台灣燈會元宵主燈『鳳鳴玉山』公開徵選首獎
2004 國立中央大學科學五館公共藝術公開徵選首獎--『DNA交響曲』
2003 2002台灣燈會元宵主燈『吉羊康泰』公開徵選首獎
2002 高雄市新上國小公共藝術設置公開徵選首獎--『心之泉』
2002 2002台北燈節『勁馬開太平』公開徵選首獎
2001 威京集團『京華城』景觀雕塑邀請比圖首獎
2001 馬公市第一漁港公共藝術『海洋之母 哺育天地』設置公開徵選首獎
2001 高雄市楠梓榮民自費安養中心公共藝術設置公開徵選首獎『頤芳庭』
2000 高雄元宵燈會主燈公開徵選首獎 --『鰲躍龍翔』
2000 台灣台南地方法院新廈公共藝術徵選公開徵選首獎
        (東、西向出入口室內梯廳)--『上善若水、清流共治』
2000 金門石雕文化景觀公園公開徵選首獎
1999 中國醫藥研究所公共藝術『循序漸進』公開徵選首獎
1996 1996台北元宵燈會主燈『同心開大業』設計首獎
1992 1992台北元宵燈會主燈『洪福齊天』設計首獎
1991 1991台北元宵燈會主燈『三陽開泰』設計首獎

 

參與論壇

2011 成都--第七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國共論壇)
2010 北京教育論壇--以中華文創學會參與論壇
2010 台灣文創革新論壇主持(開南大學)
2010 台北--二O一O兩岸文化論壇(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主辦/邀請文建會、中國文化部

參與)

2010 北京教育論壇--以中華文創學會會長發表演講

2010 廣州--第六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國共論壇)
2010 蘇州文創論壇--以中華文創學會會長發表演講
2009 湖南長沙--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國共論壇)
 

重點參展

2012 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展覽「雕塑與環境的對話」

2011 北京台灣會館「光舞靈動」藝術與文化創意展
2011 新光三越高雄/台北「大師風範-楊英風、楊奉琛雙個展」

2010 杭州/台北/高雄--朱炳仁、楊奉琛兩岸雙人展
2010 參與--二O一O年台灣國際文化創意博覽會中華文創學會主題館
2010 杭州瑪瑙寺連橫紀念館--蓬萊巨匠台灣近代雕塑百年展
2010 北京中國美術館「五行再生--楊奉琛創作展」
2009 國父紀念館「形飛色舞」台灣文創雕塑展
2008 國父紀念館--台灣生命力2008雕塑大展
2007 上海「2007泛雕塑藝術展」
2006 中國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城市雕塑設計展
2002 中國北京‧國際城市雕塑藝術展
2001 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龍』系列個展
1998 新加坡總統府前庭廣場雙人聯展--孫宇立、楊奉琛
1986 參加日本東京尖端科技藝術國際展
1983 新加坡建築聯展(雷射與空間展)--文華酒店
1979 美國舊金山青年創作藝展

 

重點經歷
2012 海基會新建辦公大樓大廳公共藝術「台灣頌」設計及製作

2011 總太建設東方帝國藝術品設置--「萬物共生」設計/製作工程
2011 麗寶集團淡水漁人碼頭福容大飯店—情人心「同心和鳴」設計/製作工程
2010 「生日快樂齊步走 百年榮耀大遊行」--中華民國建國百年花車「扶輪號」設計/

製作工程
2009 海口市新海航大廈大堂「六根識清淨」藝術品及廣場區雕塑設計/製作/監造

2009 龍巖人本「創意墓園」之墓座、壁龕模型與大型藝術品塑設計/製作工程
2008 高雄臨海工業區意象地標設置—「昇華」設計製作/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捐贈
2007 高雄興總建設「河堤之心」藝術雕塑設置—「敬天」‧「謝地」‧「愛人 」 ‧「心」
     設計/施工

2006 義守大學主題公園『人體圖譜』設計/施工
2006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世界水域館公共藝術--『海天一色逍遙魷』設計/製作工程
2006 鳳山市道路槽化島景觀意象公共藝術--『雛鳳』、『綵鳳』 、 『威鳳』設計/製作

工程
2006 日勝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捷運永春案大樓接待大廳不銹鋼立體壁飾設計/製作
      -- 『日耀大地  星滿蒼穹』
2005 福馨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上虞市新建廠房戶外藝術景觀工程設計/監造

2005 江蘇省無錫仙蠡墩遺址公園主題雕塑『母親河』設計/製作
2005 國立中央大學科學五館公共藝術--『DNA交響曲』設計/製作工程
2005 台北市成淵高中公共藝術--『有愛無礙』設計製作工程
2004 高雄義守大學研究實驗大樓入口大廳兩側浮雕藝術工程設計製作
2003 興南建設信義計劃區『御活水』社區景觀雕塑設計/製作
2003 豐邑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大千琉璃』景觀雕塑設計/製作
2003 麗源建設中寮三期集合住宅開放空間雕塑設計『燃燒的第八藝術』 /製作
2002 遼寧省大連市『星海國寶』社區俱樂部雕塑『浩瀚』、『星河』設計/製作

2002  2003台灣燈會元宵主燈--『吉羊康泰』設計製作/施工/監造
2002~2003 福建省廈門市日月谷溫泉渡假村100畝景觀/雕塑整體規劃設計
2001  2002台北燈節元宵主燈--『勁馬開太平』設計製作/施工/監造
2001 威京企業「京華城」戶外雕塑『京華願景‧生生不息』設計/製作
2001 澎湖馬公第一漁港公共藝術設置--『海洋之母 哺育天地』設計/製作/施工/監造
2001 台灣台南地方法院新廈公共藝術設計製作/施工/監造(東、西向出入口室內梯廳)

--『上善若水、清流共治』
2001 高雄縣鳳山市公所暨鳳山市代表會辦公大樓門廳浮雕設計/製作
2001 高雄元宵燈會主燈『鰲躍龍翔』設計/製作
2000 義守大學校園雕塑『傳承』‧『孕育』設計/製作
1999 興南建設士林圓滿園『龍騰千禧』庭園景觀設計/雕塑設計、製作
1997-1999 中正機場二期室內造景公共藝術工程—『生命之源』、『翔龍舞雲』、『九天飛

瀑』、『日月天德』、『太陽之子』設計/製作
1997-1999 廣西玉林大彌勒佛執行製作30M高鑄銅
1999 高雄燁聯鋼鐵入口地標7.5M高不鏽鋼景觀雕塑設計/製作
1999 台北市立大理高中公共藝術『五育六藝』設計/製作
1999 中國醫藥研究所公共藝術『循序漸進』競圖首獎設計/製作

1996 德利建設梅竹山莊景觀雕塑--『相交與相融』設計/製作
1996 民國八十五年台北元宵燈會主燈『同心開大業』設計首獎/執行製作
1994 台北市建城110週年市政大樓正門『金龍盤柱』金屬燈效雕塑設計/製作
1994 昇陽建設內湖『昇陽大地』不銹鋼雕塑『顰動之間』 設計/製作
1992 民國八十一年台北元宵燈會主燈『洪福齊天』設計首獎/製作
1991 龍門露營場門口地標『天蓋』設計/製作
1991 民國八十年台北元宵燈會主燈『三陽開泰』設計首獎/製作
1990 民國七十九年台北元宵燈會主燈『飛龍在天』執行規劃/製作
1990 台東豐年機場廣場『鳳鳴』景觀雕塑設計/製作
1990 台北圓山育樂中心『親子景園』景觀規劃/設計/製作

2018國立藝術教育館會「中華文創學會會員聯展」

2017輔仁藝廊「形.影—楊奉琛雕塑、王維妮水墨展」

2017國立國父紀念館「中華文創學會藝術家聯展」

2017國立國父紀念館「澄懷觀道—台灣國際袖珍雕塑展」

2016國立國父紀念館「大器·遇合─楊英風、楊奉琛雕塑展」

2015 桃園機場第二航廈「形而上—楊奉琛雕塑展」

2015國立國父紀念館「宏觀微塑—台灣國際袖珍雕塑展」

2014國父紀念館/代畫廊「雕塑臺灣˙翼展奔騰—臺灣雕塑家群展」

2014宜蘭縣政府「風華.再現—宜蘭美展三十年」

2014華山文創園區「新象36周年大慶—視覺藝術大展」

2013宜蘭縣政府「宜蘭美展」

2013 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西螺大橋通車60週年慶—大橋雕塑藝術聯展」

2013首屆兩岸藝術大師作品聯展「藝術圓融」

2012 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展覽「雕塑與環境的對話」

2011 北京台灣會館「光舞靈動」藝術與文化創意展

2011 新光三越高雄/台北「大師風範-楊英風、楊奉琛雙個展」

2010 杭州/台北/高雄『朱炳仁、楊奉琛兩岸雙人展』

2010 杭州瑪瑙寺連橫紀念館『蓬萊巨匠台灣近代雕塑百年展』

2010 北京中國美術館『五行再生—楊奉琛個展』

2009 國父紀念館「形飛色舞」台灣文創雕塑展

2009 現代畫廊『軌跡大化—楊英風.楊奉琛傳承展』

2008 國父紀念『台灣生命力2008雕塑大展』

2007 台北首都藝術中心『內斂與外放—楊奉琛雕塑首展』

2007 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大橋雕塑邀請展

2007 總統府藝廊『點石成金—當代雕塑語言之傳承』

2007 宜蘭縣政府『九十六年度宜蘭美展』

2007 上海『2007上海藝術博覽會』

2007 上海『2007泛雕塑藝術展』

2007 北京『和而不同·中國當代雕塑提名展』

2007 桃園機場『光科技藝術雙人展』

2007 台中市役所『台灣雕塑追想曲展』

2006  2008北京奧運雕塑國際巡展

2002 北京『中國北京‧國際城市雕塑藝術展』

2001 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大橋雕塑藝術展

2001 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龍』系列個展

2001 受邀行政院文建會暨台灣手工藝研究所主辦『總統府藝廊十二生肖特展』

2000 受邀行政院文建員會暨台灣手工藝研究所主辦『總統府藝廊龍年特展』

1998 新加坡總統府前庭廣場雙人聯展—孫宇立、楊奉琛

1990 應邀參加宜蘭縣立文化中心聯展

1988 6月至9月省立美術館主持第三項尖端科技類雷射藝術

1986 參加日本東京尖端科技藝術國際展

1986 參加當代美術大展--高雄市

1985 應邀參加現代雕塑八人聯展--國產藝展中心

1985 參加『雷射、藝術、生活』大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1984 參加中華民國第一屆光雷大展(雷射雕塑展)---松山機場

1984 參加全國雕塑造型展--台中市文化中心

1984 應邀參加第一屆國際版畫大展

1983 應邀參加臺北市立美術館開館紀念展

1983 參加五行雕塑小集'83展

1982 中華民國空間藝術聯展--國父紀念館

1981 主辦中華民國第一屆國際雷射景觀大展圓山大飯店及天文臺

1980 春之大展雕塑年展--春之藝廊

1980 大漢雷射景觀展--太平洋聯誼社

1979 大漢雷射景觀展--太極藝廊

1979 美國舊金山青年創作藝展

 

父親楊英風的別號「YUYU」,是出自詩經小雅篇中的鹿鳴之聲。父親說,鹿是一種非常優美的動物,最可貴的是,當一頭鹿找到美味的時候,會發出「呦呦」的叫聲,呼朋引伴一同來分享。父親引申其義,常藉他的作品與欣賞者分享他創作的喜悅,因為他許多大型雕塑往往是景觀藝術的重要作品,使他「呦呦」的鳴聲得以流傳遐邇,家喻戶曉。

 

家父楊英風自幼就對環境反應靈敏,雙手喜歡塗塗抹抹,捏泥巴,在北京經營新新大戲院的祖父建議下,考進東京美術學校建築系就讀,獲得吉田五十八和朝倉文夫的指導。當時家父不僅修習了建築、雕塑的專業技術,更了解建築材料學、環境學與氣候地域和人類生活環境的關係,因而啟發他對「環境」、「景觀」的重視。由於是在美術學校裡的建築系,課程著重建築美學,而非工學的訓練。在東京美術學校的歲月,培養出父親日後創作中一貫的「生活美學」基礎:今天父親雕塑作品得以融入社會生態環境,正是得力於他早期建築美學之賜。此外,吉田老師對中國魏晉至唐代的建築之推崇,使得因日本戰爭而回北平輔大就讀的家父,浸淫在中國古都的文化之中,藉由研讀中國古籍、太極拳健身與探訪雲崗石窟佛像藝術等,參悟、思索中華文化的精神,更因此結下了以雕塑為志願。

 

    父親認為,日本當時教育所傳授的,基本上仍是西方的美學,至今他在創作時仍習慣從大尺度的社會、社區環境思考起,在什麼樣的空間中塑造出什麼樣的雕塑,絕對不容許閉門造車。而開啟他中國美學窗口的是東京美術學校的木造結

構老師。他從老師對唐代木結構的推崇中,領悟到中國「天人合一」的環境觀,啟發了他一生對「中國美學」孜孜不倦的探索。

 

   

大自然就是最好的雕刻導師

 

    我出生的時候,父親正在塑造星雲法師所訂製的佛像,父親將襁褓中我的臉龐當做模特兒。他覺得嬰兒天真無邪的神情,最像佛。想起幼時,家裡的客廳就是父親的工作室。父親的話不多,總是非常執著、專注的創作,我在一旁玩著,黏土是我唯一的玩具。

    回憶父親這一生的藝術創作歷程,從寫實主義、探索的精神、印象作品的動態、抽象作品的自由、環境的觀點、高科技的運用,一路蛻變演進。他以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為創作源頭,以大自然為範本。

 

    記得我年少時,父親常帶著我到花蓮,他常站在太魯閣的崖上,不發一語,不停的觀察,後來他告訴我,他在體悟大自然的雕刻,「大自然就是最好的雕刻導師」。這句話,對我日後的創作受用無窮。父親的太魯閣系列,以峽谷大斧劈造形創作,是描述台灣山水創作的代表之一。之後的《夢之塔》創作是父親為關島所設計的建築地標,打破了雕刻與建築造形區分的概念,並加入雕塑體本身發光的構想,這是父親很喜愛的作品之一。

 

    而後,在貝聿銘的應邀下,家父設計了大阪萬國博覽會中國館的景觀雕塑《鳳凰來儀》,也開啟了他不銹鋼系列的多面向創作。

 

    父親不停的轉換環境,都是自覺的放棄原有的生活模式。也是他創作心境的不斷求變求新的寫照。父親在《物我交融》一篇文章中提到:『中國人為了尋求心靈的無限自由, 要求不役於物使,但生命之進行必得有物質部分,所以中國人以物我的感通,將物質提升到心靈的層次;既不偏於唯心,亦不偏於唯物。所謂「竹解虛心是我師」,凡物中必具有某種自然的特質與規律,值得透過「格物」的過程獲得;亦即在物質上謀求盡善,而待心靈將之完成才算盡美,所以中國的藝術能不拘形下的素材,而呈現出深刻精微的形上境界。這種完全將心靈沈潛到虛靜凝神的審美狀態,藉精神與物質互動交感所創造出的藝術,自然無法為一切求精準求實證的西方文明所充分理解。

 

    從「萬物靜觀皆自得」的從容自在中,我們得知器物藝術將一切造形的規律,揉入了形制紋飾裡,讓日常器具也有了生命感,與我們的生活起居相親相近。此種生活智慧化解了心、物對立的衝突,也使中國式的生活空間,充滿了圓融、和睦的氣氛,這就是中國美學精華之所在。

 

    中國人不喜將藝術孤立於博物館的展示空間,而是希望藝術品能與生活處處交融無間。任何一幀圖卷、一尊陶俑,甚至絲竹樂器、文房四寶等,均可日日把玩、品賞,在接觸之間,藝術深植到人心裡,變得可親極了。所以儒家提出「游於藝」,使藝術成為性靈可以臥遊徜徉的天地。而西方將藝術物化,視為批判社會或政冶宣傳的工具,尤其是強調唯物思想體系的國家,更易有此取向。在此唯有以中國美學中「景觀」的理念破除此一迷思。

 

 

 

外觀形下,內觀形上

 

    所謂「景觀」乃是意謂著廣義的環境,即人類生活的空間,包括了感官、思想所及的部分;宇宙間的個體並非各自過著閉塞的生活,而是與其環境及過去、現在、未來種種現象息息相關:如果不能透視其精神原貌,而只注重外在形式,那麼就僅停留在「外景」的層次上,須進一步掌握內在形象思維,才可謂探驪取珠,達到「內觀」的形上境界。中國式的美學觀落實在生命個體與宇宙全體協調的進展上,統合了形上、形下間的格調,所以作品氣勢博大、優雅脫俗,免去誇飾而以取精用弘見長。

 

    因產業結構與人口激增,現代化的生活空閒,多半囿限於高樓大廈,遠離了原先與自然相依共存的美好關係,因此便更加彰顯了景觀雕塑的功能。藝術可以化解僵硬冷漠的都市空間帶來的種種脅迫不安,透過景觀雕塑,人類的創造精神得以發抒,使人與環境問的對立衝突轉化為和諧。然而景觀雕塑因其為三度空間的藝術,又常配置於自然環境或建築物醒目的位置上,故幾乎成為一區域的精神表徵,一旦其造型手法及意念,無法具現該區域之文化特質,甚而有所悖離,則可能引導居民對於文化及審美的錯誤認知。

 

    景觀雕塑的發展方向.當由傳統造形意念中,提鍊出精華的部分,開闢出完全屬於中國現代精神的美學風格。

 

    從歷史演變看來,中國傳統的藝術表現,人都從靜的做起,是意念的轉換;而西方的藝術創作,則源於動感,屬於現象的反射。一般說來,我們以「心眼」所描繪的意境,為景觀中的內觀,相當於形而上的精神層面,具有靜謐、沈思的抽象意念。是生活智慧的內涵;而西方則以「肉眼」所觀看的景象,為景觀中的外觀,相當於形而下的物質層面,具有波動、變化的具象表現,是生活文明的表徵。藝術家們正應以其敏銳的思維以及對自然美強烈的感受,將形而上的精神意念轉化成生活具體的事物,在不同的境界中,展現出博大而有內涵的作品。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藝術文化是一個民族智慧與情感的表現,是長久生活經驗的累積,更是民族精神命脈的寄託。中國文化從宗教圓滿的氣韻和博大無私的氣勢中,追求達到理想、充實、興盛的人生境界,正是老祖先留傳給我們最寶貴的生活美學和生活哲學。同時,更教導我們,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泱泱漠漠的天人合一襟懷,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實實在在、積極進取的思想,表達謙遜、善良、敦厚、奉獻的民族個性。

    大自然給與我們太多太多美好的事物,不僅是外在非常完美的造形,內在更蘊涵無限的生機。除了誠心讚美、衷心感謝外,只須用心觀察自然、體會生活,藝術創作的靈感自然泉湧不絕。讓我們的美術教育做一次觀念性的轉變--欣賞美好,讚美宇宙,歌詠自然,以善導社會風氣、恢復中國藝術原有的神韻、堅強中國人固有的民族自信心。』,這是父親藝術創作經驗的領悟,疾呼我們該更重視中國思想美學與藝術哲思。

 

為自己做小作品,為大眾做大作品

 

  在創作的人生旅途上,很幸運地,我生長在一個藝術氣息濃厚的家庭,尤其我父親楊英風圓融而深奧的藝術生命力,成為我最好的導師。

 

  然而,我對藝術的領會,卻開竅的很晚。

 

  從小學到藝專畢業,雖然和藝術不曾相離,但是如今回想,其實是處於一種懵懂的狀態。1978年,因父親的引介,百次接觸到光燦亮麗的雷射藝術,在雷射變化豐富的衝擊下,竟然毫不費力地一腳跨入了藝術的全新領域。

 

  從此我對父親作品的內在意涵,才有其正的了解,並開始替他從事周邊的工程設計,但當了解我父親愈深,涉入的領域愈廣,我愈體會到創作的神聖崇高,而對藝術產生了一股無法抑止的情懷。因此,對個人的創作也就更趨謹慎。

 

  父親強調,文化精緻不在於技術或科技先進,而在人的氣質。什麼樣的人產生什麼樣的文化。父親的期許是一種福氣,當被問到「有沒有跳脫父親風格的壓力」時,自己自認為本質與父親相近,父親的期許、感應、理念是一種『福氣 』(Blessing)。相信隨著時代的蛻變,不同朋友的衝擊,以及大環境的影響,會反映在作品上。現在,是過去的延續,這一代背著上一代傳下的衣缽,沒有必要矯情地執著去跳脫。

 

  父親楊英風先生在藝術上的諄諄教誨讓我更深刻的了解到藝術的無遠弗屆;了解到藝術的真諦。也讓我了解到藝術原來就是生命的哲學,就是人生,就是宇宙,就是萬物,就是心靈,就是思想,更是教育。父親常說『為自己做小作品,為大眾做大作品』,更提醒了我在藝術創作上應該本著宏觀無我的精神。

 

  從事創作以來,真實的感受到藝術就是生活。我們也可以從生活的各種層面來看藝術,也因此我常常從大自然中得到藝術創作的靈感。大自然的偉大及包容,孕育了宇宙萬物,從無到有、虛與實,事實上它無所不包;當我們一切都回歸自然之後,便是一通百通,用各種角度去探索事情便都能夠解釋其中真實的道理所在,這就是生命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