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契彬 蕭一凡書畫展
展期: 2021.10.16-30
與藝術家有約:10/16、10/23、10/30
在藝術創作中來自生活的激盪是最直觀的,不論是家國遭逢巨變的千古絶唱,或是固執藝術之路的百年孤寂,對一位藝術家來說它可能是種痛苦的養分,引領他們堅持無悔的走向藝術大道。
中國歷朝的文人書畫在境界上或有高低,但求新求變的趨勢巨輪卻在滾滾的大時代中不斷被推動,尤其在數位化的信息社會裡,任何事物都在持續的變動,似乎惟一不變的就只有“變”。當代書畫名家蕭一凡博士是中壯輩文人書畫的翹楚,其「後文人書畫寫意」的自我定位,彷彿讓人看到執古之器物“毛筆”,逕自開創屬於當代性格的文人書畫。即既能以筆墨來統攝經典書畫之形質,也能在表現的形式與思惟上具備當代文心。
蕭一凡說,我的山水畫有兩大主題:一是古典的當代重構(如《石濤雲抱》),二是世說石語系列(「石頭記」、「石頭寄」、「八面靈龍石」)。至於書法則是三重維度併行:經典書法、現代書藝、當代書寫。近年來沉潛於雜書習寫、行草發抒(十二尺條幅和七米手卷),以及同時將王覺斯與帕洛克融冶於一爐的狂草系列《Jazzrock》。
縱觀蕭一凡畫作,如新光鋼董事長粟明德所收藏的《石濤雲抱》,怪石奇樹與玄邈雲氣相參差,得虛實和合之境。皴法表現多方,構圖取勢奇崛,皆發前人之所未發。再從佈局來看,石林路、田園路、雲間路、水路、橋路起伏兼置,復以高山飛瀑、林園屋宇、幽亭足憩與小舟閒雅為情韻,實為近年代表之作。此外,有人說蕭一凡的字不僅能訴諸視覺,還能聽出聲音,是一種藝術語言。尤其在《Jazzrock》的創作上將東西文化匯流,將古今二大巨匠之筆法、章法、墨法以及身體姿態兩兩相合參於一個空間中,此種透過轉化以衍繹古式的革新,既是創作更是種異質文化的融合。
問為何此展取名「後疫契彬」?蕭一凡說,此為「後翼棄兵」的諧音,為國際象棋的一種開局方式,其與創作的某些狀態是相通的,意指若不先捨棄一些事物,何以能長驅直入?此外,就現代性的人文困境來說,當捨棄時代習氣,而契之以某種「彬彬」君子的當代性。又,近日心契吳彬奇石,且對於作為書法之「賓」的帕洛克、福樓拜與阿甘本投以情致,冀眾經責我開其生面也!
近代畫家陳子庄曾說:「畫家不能只從筆墨去變,没有從思想境界上提高。如果人的思想境界變高了,筆墨不變而自變。所以理論不是憑空創造出來的,而是在繪畫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蕭一凡的作品於此彬彬情境中蘊藏著通古今各家之變的張力,讓觀其書畫者常常能記住他的書畫,並產生強烈的衝擊感,不愧為當今文人書畫壇中壯輩引領風騷的人物。
「後疫契彬―蕭一凡書畫展」將於110年10月16日至30日假台北孟焦畫坊開展,因應疫情將不舉辦開幕茶會,與「藝術家有約」講堂日期為10月16、23、30日等三天,歡迎民眾參觀。
中國時報 何志平 營運長
蕭一凡 字道庸,號逸潛、宥均、子顛子,1973年生於台南,現居台北。於明德國小任職視覺藝術領域。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台北市立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其書法文本兼涉於下列三種形式:傳統書法、現代書藝、觀念書寫。並以這三種形式之思索與行動來探詢「當代書道」之敞開的可能性視域。
蕭一凡老師
七米覺斯手卷 局部
《石濤雲抱》71x11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