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山院由本圓法師建於大正十四年(1925年)全院仿印度天竺式建築,以觀音山石打造,是本圓法師潛修之處,院內放置本圓塑像,開山院是台北三十三觀音巡禮的最終站,院內除了第三十二番、第三十三番外,還有一座【台北西國三十三靈場建設紀念碑】,後院有花山院法皇石雕,原本的國寶樹-銀杏於105年莫拉蒂颱風被吹倒,國民政府撤台初期曾將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牌位及戴笠將軍衣冠塚暫厝於此,之後再安置忠烈祠。寺方院內目前沒有開放,只能在圍牆外一探究竟。
【三十三所觀音靈場】是起源於京都一帶,由德道上人倡導(西元718年),花山法皇(西元986年)推行,所謂“西國三十三所”,即日本關西地區的33座觀音寺廟,相傳由大和國長谷寺的德道上人于718年受閻魔王囑託而倡議修建,旨在讓普羅大眾通過參拜觀音靈場,從而凈化罪孽、積累功德,死後得以前往極樂世界,只要是觀音的信徒每年皆會巡禮觀音道場以獲得菩薩的庇祐。
【三十三】的典故出於《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 二十五〉中菩薩曾現的33種法相。因此認為「三十三」是 代表觀音的數字,最早的三十三巡禮是「洛陽三十三番觀音靈場」鑒於觀音現33種不同的相貌來度化眾生, 最早欽選京城內供奉「六觀音」的33所觀音寺院為殊勝靈修場所,將完成參拜定義為功德圓滿的修行,比較特別的是洛陽三十三番觀音靈場之第二十番勇泉寺所供奉的是楊貴妃觀音菩薩,特別護佑良緣美人和 堅貞愛情,可見當時日本佛教受中國佛教和文化的影響。
花山法皇 愛妃17歲因懷子而去世,天皇傷心一時衝動表達想要出家來供養愛妃,在外戚的慫恿下梯度出家才知被騙,在位只有兩年,據說花山天皇出家成為法皇之後,在中山寺(兵庫縣)中找到了據傳為奈良時代初期德道法師收入石棺的三十三處觀音靈場的寶印,而後從紀伊國熊野開始巡禮了寶印對應的三十三座觀音靈場,並在其中修行,掌握了很大的法力。花山法皇的此次觀音巡禮被稱為「西國三十三所巡禮」傳承至今。
【三十三所觀音靈場】的寺廟主神並非普門品裡的33化身,而是日本天台宗所傳之密教的六觀音,稱為台密,以化導地獄之聖觀音、化餓鬼之千手觀音、化畜生之馬頭觀音、化阿修羅之11面觀音、化人道之不空罥索觀音,及化天道之如意輪觀音等為六觀音。另外的(東密)則除去不空罥索觀音,而另加准胝觀音為六觀音。又有結合兩者稱 七觀音。所以西國三十三番觀音靈場是由十一面觀音菩薩、千手 觀音菩薩、聖觀音菩薩、如意輪觀音菩薩、准胝觀音菩薩、不空羂索觀 音菩薩、馬頭觀音菩薩等七觀音共33尊所組成,而近來成立的臺灣三十三番觀音靈場統一供奉同一尊自創新名的孝養觀音。
【台北西國三十三所靈場】1926年-鎌野芳松、大神久吉、沈本圓、盧覺淨創設「台北西國三十三所靈場」,巡禮活動結合宗教文化及觀光旅遊,在日本是十分盛行的活動,如同臺灣的進香團。由於臺灣曾受日本統治,所以三十三石觀音巡禮也隨著傳到臺灣,選定西雲寺沿凌雲路到凌雲禪寺的開山院,安置33石觀音及一尊花山院法皇以示紀念,開山院內並設有「台北西國三十三所靈場建設紀念碑」。一方面宣揚佛法,一方面讓在臺灣的日本人有巡禮的道場,北臺灣的宜蘭地區(1921年)、臺北五股觀音山(1926年)、基隆月眉山(1928年)、 新竹十八尖山(1929年)和北投大慈寺(1931 年)等五地,另外台北市成都路的天后宮及花蓮慶修院則有日本四國八十八佛巡禮。因年代久遠,許多石佛遺失,目前僅存完整座像14尊,底座有11座、一尊花山院法皇、一座紀念碑、新刻菩薩三尊及七如來2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