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725年,祖籍嘉郡的耆老謝見賢,自福建省泉州,率其胞弟數人,從家鄉請來泥塑南海觀音佛祖像乙尊,隨船移民來興直山脈凌雲嶺山麓自宅之茅屋內奉祀。二年後(即西元1727) ,即奉請移至毗鄰新建完成之竹籠屋內,並將此屋取名「凌雲寺」。
長開獻地1736
西元1736年(清乾隆元年)八月份,有位觀音山埔地之業主:長開,昔年在凌雲寺之觀音佛祖座下,許下家中平安愿,以致還願,而獻出坐落於觀音山內巖之山埔地一所,東至二尖長崙倒水為界、西至大坵田倒水為界、南至暗坑崙倒水為界、北至大山尖倒水為界( 詳見附件一 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續篇 下冊第388頁 1736 長開 立開墾山埔字),奉獻 觀音佛祖座前為香燈之資,以為久遠,並且給出墾單一紙,付謝見賢覌執掌其山埔地,聽謝見賢出租收稅,作為凌雲寺每年敬奉佛祖千秋香燈什費之資。繼而由楊家喜等六至七懇耕戶,每年每戶向凌雲寺納稅艮八吊,作為凌雲寺 觀音佛祖之香資。
凌雲寺創建1739
西元年(乾隆4年)以前,上述業主:長開獻山埔地之美談,早已傳遍八里坌地區,以致引起各地之庄民們,紛紛翻山越嶺,由山間小徑,來到凌雲寺參拜 觀音佛祖,並且擁躍捐獻,並於此年完成凌雲寺創建。
寄祀西雲寺1752-1815
當年十方信眾進入凌雲寺進香拜佛,甚感登山小徑之路難行。因此,「胡林隆墾號」墾首之進士出身的林作哲御史、貢生胡焯猷、胡習隆等三人,先後於西元1752年(乾隆17年)與西元1767年(乾隆32年)間,捐獻出廣大面積之山林地,另在觀音山南麓獅頭巖之龜山處,創建西雲寺,閩南人謂之外巖,並且由謝見賢恭請當年在關渡的一位苦行僧,即福建省鼓山湧泉寺之省源老禪師,以「凌雲寺」之名義,至「西雲寺」當家管理寺務。後因「凌雲寺」之擅越謝公見賢圓寂,加諸通往「凌雲寺」之小徑逢雨必路斷,凌雲寺之住僧迫於無奈,因而遷居至西雲寺,並由省源老禪師將凌雲寺主祀之 觀音佛祖泥塑像,一併奉請移至西雲寺供信眾們膜拜,以致凌雲寺之建築物,無人管理而傾圮。
楊梅幕資第一次重建凌雲寺1816-1880
西元1795年(乾隆60年)間,有一位曾經考取正七品功名,隸屬「臺灣道臺灣府儒學訓導」職之臺南地方文職官員,係泉州同安縣之生員楊梅福(註:此人在辭官後更名為楊梅),於西元1815年(清嘉慶20年)五月份,偶遊至凌雲寺,愛其山秀泉甘地僻人稀,誠樂土也,予擇居,集資前來凌雲寺之原址重建。隨後,凌雲寺之寺廟與土地管理人楊家喜,即將凌雲寺全部之廟產(含土地),交予楊梅管理,而於同年葭月(11月)完成凌雲寺第一次之寺廟重建。凌雲寺之庄民們,即俟凌雲寺之建物落成後,隨即將原主祀之南海 觀音佛祖塑像,自西雲寺恭迎回凌雲寺安座。同年,庄民們並為此件之大事,立有「重建凌雲寺誌美」之紀念石碑乙座。(詳見附件二 凌雲寺碑牌)後楊梅抽身返歸故里,在籌備建造董楊大宗祠之期間,終老故鄉,以致未再回歸凌雲寺擔任擅越之職。接續由康氏、何氏、楊乳君、楊養君、楊德君、楊葵君、楊照君、楊陳氏、楊厝君、楊蘭君、楊更君、楊夢君等人,相繼擔任凌雲寺之管理人。(詳見附件四、六 凌雲寺功德祿位)
楊澤募資修繕凌雲寺1880
西元1880年(清德宗光緒6年),亦即「凌雲寺」第一次由楊梅重建後的第65年,凌雲寺廟宇遭暴風雨損壞,當年由繼任凌雲寺的管理人楊澤,發起募資,並於三年後,擇凌雲寺毗鄰一隅(即現今「新北市五股區觀音坑段內岩小段第一地號」境內),完成凌雲寺整建,清末年間盜匪佔據,劉銘傳派兵焚燬。(詳見附件十三 宗教臺帳-凌雲寺,五股志560頁)
凌雲寺的新廟(凌雲禪寺的前身)1909
西元1883年(光緒9年),理明老禪師,蒙 觀音佛祖夢示山景,指示建寺,尋覓數年,果見觀音山恍如夢境所示,乃至觀音山「凌雲寺觀音佛祖」之荒僻地界內,著手搭蓋茅蓬,奉佛潛修。未久,理明禪師其之同佛門師弟寶海和尚,即自福建省來到台灣追隨理明老禪師。
西元1909年(明治42年)(宣統1年),大稻埕新街的富商劉金波父喪。在該次出殯功德法會中,寶海禪師與劉金波及其家人等相識。隨後,寶海禪師親訪,說動其輸財整建「凌雲寺」,以供養其父之亡靈,旋取得劉金波母子之贊同,遂由劉金波兄弟二人集資,釀出工時費三千圓,以及由林知義、邱連水、劉緝光等人援助萬端,在徵得凌雲寺管理人陳養源同意後,即在同年12月12日,於凌雲寺現址後方,倚崖動土興建「凌雲寺佛座寶殿」,至翌年11月完竣。
1920年凌雲寺更名為【觀音山凌雲禪寺】寶海法師體弱多病,邀請本圓法師幫忙經營,後繼任住持,深覺寺廟格局過於陳腐狹隘,身染傳統民俗信仰色彩,1914年第一階段改建,1918年第二次改建1920年完成,改建後全然佛寺化,1920年加入臨濟宗妙心寺派,將凌雲寺更名為【觀音山凌雲禪寺】
林知義募資第二次重建凌雲寺-1927年,1933年入廟安座,主祀「南海觀世音佛祖」,左陪祀為「清水祖師」、「大眾爺」及「三太子」,右陪祀為「福德正神」右護龍恭奉「功德祿位」及「地藏王菩薩」,左護龍恭奉「太歲星君」,是傳統的民間信仰寺廟,凌雲寺乃五股鄉歷史最久之寺廟。
凌雲寺建築為單殿式,主殿係以觀音山石建造,屋瓦為傳統紅瓦片,前後不對稱的馬背是一特色,左青龍、右白虎、前有罩、後有靠,絕佳的建築地理環境,是地方的信仰中心。2004年後殿新建落成,恭奉「南海觀世音佛祖」左陪祀「文殊菩薩」,右陪祀為「普賢菩薩」。是年舊殿屋頂因建材老舊毀壞進行整修,2005年整修左護龍,2006年整修右護龍。
300年大茄苳樹及三代同堂土地公廟
觀音山常見的樹木有相思樹、大葉楠、香楠、紅楠、榕樹、茄冬樹,凌雲寺旁的這棵茄冬樹,樹齡超過300年,樹徑2.5公尺、樹高25公尺,是新北市政府列管的珍貴老樹,樹下有第一、二代的土地公廟祭祀,1980年間,旁邊擴建新廟,形成同時三代土地公庇佑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