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疼痛
◆ 上肢:腕/肘隧道症候群、肩夾擠症候群、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冰凍肩、五十肩)、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媽媽手)、肱骨外上髁炎(網球肘)
◆ 下肢:髕骨疼痛症候群(跑者膝)、髕骨肌腱炎(跳躍膝)、梨狀肌症候群、十字韌帶撕裂、足底筋膜炎、退化性膝關節炎
◆ 脊椎:椎間盤突出、肩頸痠痛、背痛、下背痛、坐骨神經痛
◆ 綜合:扭挫傷、骨折、關節置換、骨刺、神經壓迫、肌鍵炎、外科手術
疼痛是一般民眾尋求物理治療的主要原因,上面的敘述,有的是病名,有的是俗稱,都是依照症狀的特性進行描述和命名。但給它個名稱,症狀就會改善嗎?當然不會。所以需要物理治療師的專業知識,找出造成症狀的原因,或找出改善症狀的方法。
案例
「老師,我下背痛兩年了,有時候比較累腳還會麻,醫師說我腰椎長骨刺,又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
骨刺、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的確會使得下背疼痛和腳麻,但這些對物理治療師而言已經是「結果」,是這樣的結果造成不適,而其背後還有原因。
物理治療師重視的是「原因」
神經會被壓迫是因為骨刺或椎間盤突出嗎?這些結構變化是怎麼產生的?還是因為其他肌肉或筋膜緊繃壓迫神經?
A.骨刺生成
是骨頭旁邊的軟骨或韌帶受到壓力或損傷,會磨損失去彈性,並堆積在骨頭邊緣,長時間累積鈣化形成。→ 壓力和損傷是什麼造成的?
B.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周圍的纖維環長期磨損、退化而出現裂隙,加上某動作施加壓力,導致椎間盤突出。→ 纖維環怎麼會長期磨損、退化?
C.肌肉或筋膜壓迫
神經所行經的路線上,若是肌肉或筋膜緊繃,使得神經滑動的空間不足,也有可能造成神經壓迫,卻容易被忽略。→ 哪裡的肌肉或筋膜緊繃?為什麼?
因此,物理治療的問診和評估非常重要,釐清這些可能的原因,就像檢察官辦案一樣,從蛛絲馬跡中推論出嫌疑最大者。<延伸閱讀:自費物理治療在做什麼?詳細的問診,仔細的評估!>
背後的原因:往往是肌肉筋膜的緊繃、失衡,或動作品質不良
這些會使得部分關節受到壓迫,可能造成骨刺、椎間盤突出、喀喀聲、肌鍵炎、關節退化、關節炎...等;或肌肉、筋膜過度負荷,可能容易感到緊繃、腰酸背痛、肩頸痠痛...等。
緩解疼痛、避免惡化
物理治療無法解除已經存在的結構異常,例如肌鍵鈣化和骨刺本身,但可以在不動手術的前提下,減輕患部的負擔,盡可能地緩解、改善症狀,讓疼痛程度明顯下降,並避免未來症狀繼續惡化。
案例
「...去復健會比較舒服,我之前很認真天天都去,可是不去就沒用,物理治療是不是沒用?」
在健保體制下,物理治療師能提供的專業協助非常有限,往往以儀器治療(熱敷、電療、牽引...等)為主,這樣的治療僅能暫時性的舒緩疼痛,而未針對「原因」做改善,待時效過後,疼痛非常容易恢復。
對症下藥
如果想更積極地治療疼痛,徒手治療和運動治療是推薦的選項,從根本去改善疼痛。
◆ 徒手治療
治療師使用徒手技巧,使您的肌肉、筋膜或關節恢復到相對健康的狀態,可以直接緩解疼痛,同時奠定未來運動治療的良好基礎。
◆ 運動治療
針對您的動作控制失能和肌肉不平衡,治療師設計動作情境,誘發正確使用肌群,有效緩解動作時的疼痛,亦強化身體素質,未來較不容易反覆發生相同疼痛症狀。
<延伸閱讀:自費物理治療在做什麼?精細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