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戶外活動盛行,越來越多人喜歡到山上走走、登郊山爬百岳。
然而,登山除了要進行核心、重量訓練、有氧訓練之外,「髖關節的活動度」、「髖關節的肌肉控制」也很重要!
髖關節的解剖構造

髖關節由骨盆與大腿骨所組成,大腿骨的股骨頭為球體結構、骨盆的髖臼則是碗形結構,因此髖關節的活動角度很大、動作方向很多,可產生 屈曲/伸直、外展/內收、外轉/內轉 三個面向的動作。
周邊肌群包含臀大肌、臀中肌、內收肌、梨狀肌等多條肌肉,這些肌肉群負責維持姿勢穩定及平衡,尤其在行走、上下坡及挑戰平衡的情況下,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登山時,髖關節活動度及肌肉控制的重要性?
登山常會碰到高低落差大的路段,需大幅度將腳向上抬起,髖關節的活動度要充足才行。抬起腳後,則要有良好的臀肌控制,用力將身體往上蹬起。因此,髖關節必須有良好的活動度及動作控制能力,才能順利完成登山路程。
活動度不足、控制不好,會產生什麼問題?
如果髖關節的活動度不足、髖部用力不平衡,可能導致以下幾個狀況:
1. 關節疼痛 
上下關節代償登山動作所需的活動度,關節過度負荷導致疼痛。
2. 下肢緊繃、酸麻
臀肌與大腿後側肌群難以控制,需周圍肌肉代償協助動作執行、動作效率低,容易肌肉筋膜緊繃痠痛。
髖關節緊繃怎麼辦?—3個簡單的伸展放鬆動作
![]()  | 
			
			 1. 四字伸展  | 
		
| 
			 
  | 
			
			 2. 大腿後側伸展  | 
		
| 
			 
  | 
			
			 3. 臀肌按摩  | 
		
若是症狀反覆發生、疼痛遲遲無法改善,建議尋求物理治療協助!
1.徒手治療
經由關節、肌肉、筋膜放鬆手法,將髖關節的周邊組織鬆開,增加關節活動度。
2.運動治療
透過脊椎螺旋運動、紅繩懸吊運動、皮拉提斯等運動治療方法,改善髖關節活動度、增進周邊肌肉控制能力。
物理治療師利用徒手治療的手法將關節放鬆、配合運動控制訓練,讓你的髖更靈活更順暢~
<延伸閱讀:自費物理治療在做什麼?精細的治療>


.png)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