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問診得到的資訊,治療師會有一些假設或推測,需要進行評估來釐清問題。以下為治療師可能採用的方式,會依您的個別狀況選用,目的為找出肌肉和筋膜失衡的位置,或找到動作控制異常的部位。這些會使得部分關節受到壓迫,可能造成骨刺、椎間盤突出、喀喀聲、關節退化、關節炎...等;或肌肉、筋膜過度負荷,可能容易感到緊繃、腰酸背痛、肩頸痠痛...等。
相關檢查報告
若您能提供X光、磁振造影、神經傳導檢查、肌電圖報告等資料,治療師會對您的狀況更加瞭解,以確認症狀和檢查報告間的關聯性。臨床上,症狀的特質和檢查報告的結果不見得完全吻合,此時代表還有其他因素影響著症狀,需要從物理治療的角度加以評估確認。
站姿/坐姿
依照平常習慣的姿勢,治療師會從不同面向觀察您身體結構的排列,若有以下的問題,往往代表肌肉或筋膜有失衡情形。
◆ 左右對稱 – 兩側肩胛、膝蓋或骨盆位置不相對?脊椎未維持在身體中軸上?
◆ 前後平衡 – 頭前傾?骨盆前傾?駝背?圓肩?腰椎過度前凸?
◆ 相對旋轉 – 頸椎、胸椎、腰椎或骨盆旋轉?
步態分析
依照平常的走路方式,治療師評估您在行走時的平衡能力和動作協調能力,不同步態階段時,肢體擺動的位置和使用的肌群皆會不同。若您的症狀在走路時會顯現,則此分析就相當重要,根據症狀顯現的時機和部位,可以篩選出發生異常的關鍵環節。
功能性動作測試
舉凡日常生活中會使用到的動作,均稱為功能性動作,例如:蹲下撿東西、上下樓梯、晾衣服、從坐姿站起、跳躍和著地...等。若您的疼痛症狀有某個動作是加劇因子,即在日常生活中有某個特定動作會明確引發不適感,則功能性動作測試是不可或缺的,治療師可依動作的特質,結合疼痛的時機和部位,複合性地評估。健康人在做這些動作時,不會覺得不適或疼痛,因為本身完備足夠的素質(關節活動度、肌力、肌耐力、協調性和爆發力),才能流暢地完成動作;換言之,無法流暢地完成動作或有疼痛產生,則代表某一項或多項素質有所不足。根據上述資訊,治療師可以再進一步評估每項素質:
◆ 關節活動度 – 請您主動地活動關節,或被動地讓治療師移動您的肢體。
◆ 肌力 – 請您做指定動作,治療師以徒手方式給予阻力,或以器材輔助提供阻力。
◆ 肌耐力 – 請您做指定動作,在沒阻力或固定阻力的情況下,反覆執行該動作,計算完成的次數或維持的時間。
◆ 協調性 – 包含平衡、肢體協調、眼手協調、眼腳協調...等測試。
◆ 爆發力 – 立定跳高、立定跳遠、投擲...等。
觸診檢查
針對您疼痛症狀的相關部位,或推測可能有肌肉、筋膜失衡的區域,治療師藉由雙手接觸,測試組織的彈性和張力,排查淺層軟組織的異常。
紅繩懸吊運動測試
使用紅繩懸吊運動的評估系統,快速查看身體的動作模式與策略,篩檢出動作控制異常的弱連結和失衡位置。
墊上/器械 彼拉提斯評估
搭配問診、體態及動作檢測,篩檢出身體掌控能力較差、肌力不足或肌力不平衡區域。墊上/器械彼拉提斯能夠透過增加或減少阻力、不穩定平面等挑戰,觀察身體在躺、趴、跪、側躺或站等各種不同姿勢中,執行動態動作時協調度、穩定度及出力方式。
傾聽和弧動(Arcing)
此處指的是顱薦椎治療的評估方式,可以快速掃描您全身的筋膜狀態,找出身體的緊繃處和內部張力來源。
脊椎螺旋運動/禪柔運動評估
經由各面向的脊椎動作,評估脊椎活動的對稱性 (左右旋轉、左右側彎、前後彎動作是否對稱)、觀察動作模式是否正確,以及各節脊椎的活動度 (是否在動作中過度使用腰椎、頸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