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您的疼痛狀況提問和溝通,從問答中剖析您疼痛的可能成因,在龐大資訊中,治療師要抽絲剝繭分析問題脈絡,藉以篩選出適合的評估方式,才能有效率地找到造成不適的癥結點。
疼痛細節
由您告知自身疼痛不適的狀況,蒐集疼痛的資料,治療師可以初步推論可能的受傷部位和相關組織。
◆ 疼痛性質 – 銳痛、刺痛、悶痛、脹痛、灼痛、感覺異常等
◆ 疼痛深度 – 摸得到的表淺處、摸不到的深層處
◆ 疼痛範圍 – 單點、局部、整區
◆ 緩和因子 – 做什麼事情能緩和症狀?
◆ 加劇因子 – 做什麼動作會加劇症狀?
有明確受傷事件
根據您的傷害發生經過,推論受傷的原因。常有個案會說:「但我的骨頭沒事啊!這樣應該跟這個事件無關吧?」其實受傷事件往往是造成整體的影響,不論是否骨折,周邊的肌肉、筋膜、肌腱、韌帶...等軟組織都會受傷,這些組織若未恢復正常功能,極有可能產生疼痛問題。
◆ 車禍 – 當下的移動方式?從哪個方向被撞上?怎樣著地?後續醫療處置的方式和成效?
◆ 運動傷害 – 運動類型?當下您的位置和動作?是否有外力或他人介入影響?
◆ 跌倒 – 被絆倒的部位?滑倒的方向?著地的姿勢?跌落的高度?
有慢性病史
諸如類風溼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等,需釐清該疾病是否為造成您疼痛的主因,物理治療無法根治慢性病,但可以改善病友的生活品質,降低疼痛程度,減緩病情惡化速度,提供適度規律運動的規劃和建議,協助病友和疾病和平共處。
有手術史
若您曾接受過外科手術,手術的時間、原因、部位和方式均為相當重要的資訊,治療師從這些訊息判斷哪些組織被切開、哪些結構因手術產生變化。術後曾被切開的組織癒合成疤痕,但疤痕組織非常容易沾黏,會造成動作品質不佳、血液循環不良;曾被改變的結構,其穩定度和活動度會大受影響,亦影響附近的關節、肌肉的負荷。
常聽到:「但我的手術是N年前做的,這期間都沒有問題啊!應該沒關係吧?」這要看術後恢復的狀況,上述的問題,短期內可能不明顯,但其實這些對身體的影響將隨著時間日益加深,反而容易在多年後造成不適。
日常生活習慣
這些習慣都是自小養成,長期影響您的身體健康,年輕或沒受傷的時候,體質比較好,生活習慣造成的影響不明顯;但年長或受傷以後,身體循環變差、代謝能力下降,這些影響將會浮現。個案會反應:「治療完疼痛消失了,但一個禮拜/一個月後又漸漸影響我的生活。」因為那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仍在,會反覆造成傷害,日積月累便產生疼痛不適,因此除了物理治療以外,要確實矯正不良習慣,才能避免這樣的症狀反覆。
◆ 運動 – 運動強度、類型和動作品質如何?運動後是否確實收操放鬆肌肉和肌膜?
◆ 職場 – 電腦、滑鼠的擺放位置?搬重物的施力方式?壓力或工作量過度負荷?
◆ 居家 – 做家事用什麼姿勢和方式?家庭互動品質?家庭功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