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拖鞋,清人徐珂認為:“拖,曳也。拖鞋,鞋之無後跟者也。任意曳之,取其輕便也。”這種“任意曳之”的定義,正反映出拖鞋無拘無束極其休閒的精神。 中世紀的歐洲,拖鞋與窮人脫不開干係。但在佛教盛行的國家緬甸,人人穿拖鞋,甚至一些政府要員,在正式場合也穿著拖鞋,卻是真有其事。
20世紀50年代,第一雙注塑拖鞋在法國問世,是拖鞋史上的一次革命運動。上海的“勝德塑膠廠”,在1960年也生產出塑膠拖鞋。時至今日,塑膠泡沫仍是製造拖鞋的主要材料。泡沫拖鞋,廉價而且耐用,誰都買得起,讓拖鞋更加平易近人;或許也造成拖鞋無法出席正規場合、無法走上臺面的不良印象。因為,在不少人眼裏,拖鞋與上班、上課等八小時之內的活動無關,只屬於八小時以外的悠閒輕鬆、自由自在的氛圍。 然而,從拖鞋本身講,無遮無攔的,往腳上一套就穿好了,無疑是對腳的解放;鞋再怎麼合腳,對腳都是一種壓迫、一種限制,尤其是在夏天,一不小心還會逼出“腳臭”來。好在近年來,在崇尚自然和環保風氣推動下,以皮、木、竹、麥稈等天然材料製造的拖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