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未必可喜,輸未必可悲,勝負並不重要,跌倒了站起來的姿態才最重要。
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將來是成功人士,但可能沒有多少家長知道,成功人士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輸得起」!
而現在的教育理念,往往給孩子灌輸的卻是「不能輸」的理念。其實,比起輸贏,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擁有強大的內心。
父母最大的「贏」,是教會孩子如何面對「輸」!
許多孩子現在普遍變得「輸不起」
大到成績不好就自殺:小到一遇挫折就哭鬧:
「上次沒拿到三好學生,哭得撕心裂肺。」
「玩個遊戲,一輸就耍賴、打人……」
但很多家長只求孩子贏,「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不遺餘力地對孩子進行智力投資:
天價學區房、昂貴補習班、放棄工作陪讀等……
他們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物品和炫耀資本,和孩子「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孩子輸不起,家長更輸不起。
輸了成績,不代表輸了人生
曾看過一位15歲少年自殺前留下的血書:
「老爸老媽,我離開是因為我成績差太多了,不可能考上高中,我也不想再給你們增加負擔了。
我無法集中精力在學習上,只能放棄了,如果我還聽得進課的話,我會努力學習,考上大學的,可是我不行,我不願意做啃老的人,也不願做一個社會上的敗類,所以我選擇離開。」
少年的世界裡只有成績,成績不好,就是沒出息的表現;成績不好,就沒有活著的必要。
魯迅說過:
我覺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為一點小障礙而不走路呢?
有父母把孩子的「輸不起」,
看作是一種爭強好勝。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
適度的爭強好勝能激勵孩子追求卓越,
但過度的爭強好勝有害無益。
一是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心理問題。
看過一句話:
想贏,是成功者的特質;而輸不起,則是失敗者的通病。
從小輸不起的孩子,長大後無法適應複雜的社會而變得苦不堪言,教會孩子學會輸,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
吳鎮宇在《爸爸去哪兒》裡的一句話,
感動無數觀眾,他說:「由於自己已經50多歲,孩子還小,一直怕有一天離孩子而去還沒有教好孩子」。
父母不能永遠守護在孩子身邊,孩子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父母唯一能做的,便是引導他們正確看待「輸」:
願每個孩子都有這種「輸得起」的自信,以及應對失敗的積極態度。
願每個孩子都能以闊達心態對待輸贏,做一個能贏也能輸的大氣之人。
文章來源自:https://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15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