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 拉 托 嬰 中 心
親子健康教養分享
奶嘴使用的迷思 & 戒奶嘴方法整理
❤ 在兒童心理進程上的幫助
每個嬰兒都有吸吮的需求。身為父母並不需要嚴格加以禁止!就和孩子吸吮母親的乳房一樣,這是嬰兒的本能,這個吸吮的本能會在嬰兒2~4個月的時候達到高峰。某些口欲比較強的寶寶,即便是剛喝飽奶,但還是有強烈的尋乳反應,這時候就代表必須滿足他的吸吮需求。除了媽媽的乳房之外,奶嘴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可以讓寶寶在此時此刻得到安撫。
在孩子慢慢進入六個月的時候,在心理上已經慢慢理解媽媽和自己是兩個分離的個體(這也是所謂的分離焦慮)。為了幫助孩子度過這個焦慮不安的時期,許多孩子會開始依賴固定的玩偶、固定的小毯子、帶有媽媽氣味的衣服等等。奶嘴在這個時候就扮演其中一個重要的「安撫物」的角色。等到孩子年紀漸長、大約三四歲之後會變得比較獨立,也能夠用其他更成熟的方式來排解依賴媽媽的情緒時,這些安撫物也就會慢慢的被放棄。
吸奶嘴還是吸手指?
有些家長會認為吸手指比吸奶嘴要好,但是根據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朱曉慧的想法來推論,手指上帶有的細菌比奶嘴更難提防,所以造成蛀牙的風險並不比使用奶嘴還低,加上奶嘴本身的質地都很柔軟,和手指相較之下對牙床的影響也比較小,而手指隨時都在孩子身上,若要戒除吸手指的習慣也比戒除奶嘴要難很多。
❤ 如何戒奶嘴?
1. 味覺觸感阻斷法
改變奶嘴吸起來的味道或感覺,例如在奶嘴上面塗抹一些比較不被孩子喜歡的味道的食物,或是將奶嘴剪破一個小洞等等。不過許多醫師都提醒,不需要強硬使用辣椒、檸檬汁、黃連、苦瓜等等刺激性的手段,有時候反而孩子會生氣或是哭鬧得更嚴重。若是可以先和孩子達成不吃奶嘴的共識,將帶有特殊氣味的奶嘴當作是輔助提醒使用,讓孩子吃到的時候就被提醒要拿出來,是比較好的做法。
2. 故事編織法
編一個孩子經常聽而且熟悉的故事,將奶嘴的消失巧妙安排在故事情節中,讓孩子知道奶嘴「去別的地方了」。例如:被鋼鐵人帶回家去研究更厲害的武器拯救地球、被小狗狗叼走去送給育幼院沒有爸爸媽媽的孩子 .... 等等。這個時候需要注意的地方,是不要將這個故事和「恐懼」聯結在一起,例如:「被蟲蟲咬壞了」、「被老鼠吃掉了」,這樣無形中會在孩子腦袋中種下這些東西很可怕的因子,反而產生沒必要的聯想與害怕。
3. 特殊儀式法
和孩子達成共識,選擇一個巧妙的時機,在他的「眼前」和奶嘴告別。
例如:當孩子生氣亂丟奶嘴時,告訴他「因為你不要,所以要丟到垃圾桶裡面」。或是在奶嘴上面綁上空飄氣球,全家人一起和奶嘴告別之後,讓氣球帶著奶嘴飄走到天堂去。
這個地方要考慮的是,如果孩子是在生氣的狀態把奶嘴丟掉,接下來會無理取鬧吵著要把奶嘴找回來的機率也會大一些,儘管媽咪可以不斷的重複說「是你自己不要的」,但是部分比較固執的孩子還是會稍微「歡」幾天。若是可以找到一個比較「快樂」的時機點和奶嘴告別,戒斷期母親和孩子的痛苦會再稍微緩和一些。
4. 好言勸說法
若孩子稍微比較「懂事」,也有部分媽媽可以使用講道理的方式幫助孩子脫離奶嘴。例如:吃奶嘴可能會讓牙齒蛀牙,蛀牙之後要看牙醫可能會很不舒服。 巧虎和湯瑪仕小火車都是大哥哥了,大哥哥是沒有吃奶嘴的。
使用這個方法時,必須小心不要讓孩子落入「被比較」的心理,可以拿出卡通人物當做一個楷模來鼓勵孩子效法,但是千萬不要說「隔壁那個妹妹」、「路上那個哥哥」或是誰家的孩子都沒有吃奶嘴所以你也不要吃。避免從小就讓孩子覺得自己要和別的孩子競爭獲得媽媽的認可。
5. 恐嚇法
許多老一輩的家長,經常使用羞辱或是恐嚇的方式制止孩子吸奶嘴,例如「羞羞臉」、「長大變成豬嘴」。這個方式是比較不建議的,孩子吃奶嘴本來就是本能、需要尋求安撫,若長輩在此時此刻使用言語攻擊孩子,反而容易造成日後的心理負擔,甚至因為心理上的焦慮與沒有安全感,導致對於奶嘴的需求日漸增加,形成反效果。
6. 獎勵法
就像鼓勵孩子做家事一樣,讓孩子達成一天不吃奶嘴就可以獲得一張貼紙/獎章等小獎勵,累積達成多少天就可以獲得孩子一直想要的禮物等等。
以上除了恐嚇法之外,不論哪一種方式都可以交錯組合來使用。請各位爸爸媽媽們只要能夠掌握「溫和」、「愉快」、「循序漸進」三大原則來進行,若是孩子哭鬧的太嚴重,也不要隨之起舞的咆哮出聲或是輕言放棄,此時此刻應該先去了解孩子依賴奶嘴的背後原因,並加以因應。尤其是「循序漸進」,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慢慢的戒除奶嘴」通常是比較容易被接受的做法。
本文栽自網站:媽咪愛(https://mamilove.com.tw/articles/520) 分享者/羅比媽
參考文獻:楊宏義小兒科診所衛教文章(原載於健康世界雜誌):奶嘴的迷思
破除醫療迷思的52張牌(書P.177~P.181),李秉穎醫師(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本篇經由Miya修改完成109.5.20